DICTIONARY

(Total Entries : 263789)
Name :
Email :
Comment :
Captcha :
Dictionary Definition :
Definition[1]

「法不孤起,仗境方生」。世間上的事事物物(一切有為法),既非憑空而有,也不能單獨存在,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,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,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,這種說明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」的因果定律,稱為「緣起」。
  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,是宇宙人生本來的、必然的、普遍的理則,所謂「若佛出世,若未出世,此法常住,法住法界。」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,因為現觀緣起而成佛。「緣起」並非佛陀所「創造」,佛陀只是「發現」了這個自然的法則,再將此宇宙人生的真理對眾生宣說、開示。在《雜阿含經》卷十二中,佛陀說:「緣起法者,非我所作,亦非餘人作;然彼如來出世,及未出世,法界常住。彼如來自覺此法,成等正覺,為諸眾生分別演說、開發、顯示。」緣起法表現在有情生命的流轉上,稱為「十二緣起」;表現在世間事事物物的生成上,則稱為「因緣所生法」。
  佛陀一代時教所說的空有、無常、因果、中道、三法印、四聖諦、十二因緣等教法,可以說都是為了詮顯緣起思想的根本教理所作的方便教說,《楞嚴經疏》說:「聖教自淺至深,說一切法,不出因緣二字。」這也說明了佛陀的教法有其一貫性。
  緣起是佛教異於其他宗教、哲學、思想的最大特色,也是解釋宇宙萬法起滅,乃至生命起源的一種至高無上的真理。《稻稈經》說:「見緣起則見法,見法則見佛。」佛陀的法身,就是諸法的實相,也就是「緣起性空」,若能從緣起法中通達諸法的空性,即知緣起而有的一切法虛幻不實,即能從緣起法中見到諸法的空性,這就是佛陀的法身。因此《金剛經》說: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這也就是禪宗所謂的「見性成佛」,故知欲成佛道,必須諦觀緣起。
  所謂「緣起」,即「待緣而起」。世間一切有為法皆無獨立性、恆常性,必須靠「因」、「緣」和合才有「果」。「緣起」法所闡述的,就是因、緣、果的關係,俱舍宗為了說明萬法的因果關係,立有六因、四緣、五果之說。因、緣、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,沒有絕對的獨立性。《雜阿含經》說: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。」這是緣起的最好說明,也是因果法則的最佳詮釋。
  緣起法雖然深奧難懂,不過從因果法則的六條定律中,可以進一步認識「緣起」,即:(一)果從因生;(二)相由緣現;(三)事待理成;(四)多從一有;(五)有依空立;(六)佛是人成。
  「緣起說」在佛陀時代早已具備完整的理論體系,後世的論師依此為根本教理,逐漸發展出「業感緣起」、「賴耶緣起」、「真如緣起」、「法界緣起」、「六大緣起」等學說。儘管各宗各派的經典根據、論述說法不同,對於「緣起說」所闡述的,無非是宇宙萬法生滅變異的關係,以及人生苦樂的來源。
  例如緣起法顯示世間上任何事情的結果,都是因緣所生起,因此要過快樂的人生,便須培植好因好緣。如果沒有植下善因善緣,一旦遭逢不好的果報,也要懂得改善因緣,而不是一味在果報上計較。所以,了解因緣果報的關係,使我們懂得改善逆緣、培植好緣、廣結善緣、隨順因緣。
  此外,緣起法啟示世間萬法是「無常」的,好的可能變壞,壞的也可能轉好,因此,即使一時遭遇困難、挫折,只要能堅持百忍的朝向正確的人生目標努力,逆境終將成為過去,所以「無常」為人生帶來希望無窮。
  諸法既是因緣所生,自然空無自性,無自性便無法自我主宰,所以說「無我」。若能正觀緣起的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,就能遠離愛欲、煩惱。煩惱是繫縛眾生,使眾生不能解脫自在的最大障礙;煩惱既除,當然就能獲得生命的解脫。
  因此,認識緣起,知道人生禍福、好壞皆是自己所造,非有他力可以主宰,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,如此必能幫助我們把握人生的方向,認識人生的意義,而能活得踏實,活得自在,進而建立感恩的美德,培養隨緣的習慣,擁有希望的未來,了悟真實的人生。

Source
佛光教科書, 星雲大師編著
Definition[2]

緣起  Dependent origination, conditioned genesis, etc. (pratītya-samutpāda). Also written in Chinese as yuansheng 縁生 and yinyuansheng 因縁生.

Definition[3]

Arising from conditional causation; everything arises from conditions, and not being spontaneous and self-contained has no separate and independent nature; cf. 緣生. It is a fundamental doctrine of the Huayan school, which defines four principal uses of the term: (1) 業感緣起 that of the Hīnayāna, i.e. under the influence of karma the conditions of reincarnation arise; (2) 賴耶緣起 that of the primitive Mahāyāna school, i.e. that all things arise from the ālaya, or 藏 fundamental store; (3) 如來藏緣起 that of the advancing Mahāyāna, that all things arise from the tathāgatagarbha, or bhūtatathatā; (4) 法界緣起 that of complete Mahāyāna, in which one is all and all are one, each being a universal cause.

Source
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, William Edward Soothill and Lewis Hodous
Definition[4]

1.眾緣和合而生起,也就是各種條件和合而生的意思,一切有為法都是由眾緣和合而生起的。2.事情起始的緣由。

Source
陳義孝編, 竺摩法師鑑定, 《佛學常見辭彙》
Definition[5]

此有九門分別。頌曰:體、門、義、差別,次第、難、釋詞,緣性、分別緣,攝諸經為後。如瑜伽九卷十二頁至十卷末,廣釋。

二解瑜伽八十一卷十二頁云:緣起者:謂有請而說。如經言:世尊一時,依黑鹿子,為諸苾芻,宣說法要。又依別解脫因起之道,毗奈耶攝所有言說。又於是處,說如是言,世尊依如是如是因緣,依如是如是事,說如是如是語。

三解雜集論十一卷二頁云:緣起者:謂因請而說。隨依如是補特伽羅,起如是說故。又有因緣,制立學處;亦名緣起。謂依如是因緣。依如是事,乃至廣說。

四解如大毗婆沙論二十三卷五頁至二十五卷廣說。

五解法蘊足論十卷一頁云:云何緣起?謂依此有彼有,此生故彼生。謂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處,六處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。發生愁嘆苦懮擾惱。如是便集純大苦蘊。苾芻當知,生緣老死。若佛出世,若不出世;如是緣起,法住法界。一切如來,自然通達,等覺宣說,施設建立,分別開示,令其顯了。謂生緣老死。如是乃至無明緣行,應知亦爾。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,是真是實,是諦是如,非妄非虛,非倒非異;是名緣起。

Source
朱芾煌《法相辭典》字庫
Back to Top